实实在在 服务化学

18117456465

400-700-8899

强碱性污水如何选择水处理药剂?

强碱性污水(pH值通常>10,部分行业废水pH可达12以上)广泛存在于化工、电镀、造纸、印染等工业领域,其水质特点是高碱度、高腐蚀性,且常伴随大量悬浮颗粒、重金属离子或有机污染物。选择适配的水处理药剂需兼顾pH调节、污染物去除及工艺稳定性,以下从核心功能药剂展开分析。​
pH调节剂是强碱性污水处理的基础药剂,其核心作用是将污水pH值降至后续处理工艺的适宜范围(通常6-9)。硫酸是应用最广泛的酸性调节剂,其强酸性可快速中和氢氧根离子,且价格低廉,适用于高碱度污水(如造纸黑液pH=13-14)。投加时需通过计量泵精准控制,避免局部pH骤降引发金属氢氧化物沉淀。对于含重金属的强碱性污水(如电镀废水),盐酸是更优选择,其氯离子可与部分重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,减少中和过程中的沉淀干扰,但需注意尾气处理以避免氯气挥发。若需同时降低碱度和硬度,可选用二氧化碳,通过气体扩散缓慢中和,产生的碳酸根离子能与钙、镁离子反应生成沉淀,尤其适合后续采用生物处理的场景,避免强酸对微生物的冲击。​
絮凝剂的选择需重点关注其在高pH环境下的稳定性。铁盐类无机絮凝剂是强碱性污水的首选,其中聚合硫酸铁在pH5-11范围内均能稳定水解,生成的多核羟基铁络合物可有效吸附悬浮颗粒,形成致密絮体。对于pH>12的极端工况,三氯化铁更为适用,其酸性特质可辅助中和碱度,同时铁离子在强碱性条件下仍能保持较高的正电荷密度,对带负电的胶体(如印染废水的染料颗粒)脱稳效果显著。需避免使用铝盐类絮凝剂(如聚合氯化铝),因其在pH>8.5时易生成氢氧化铝沉淀,丧失絮凝活性,反而增加污泥量。​
有机高分子助凝剂需与无机絮凝剂配合使用,强化絮体结构。阳离子聚丙烯酰胺(CPAM)在强碱性环境中稳定性突出,其分子链上的正电荷基团可与带负电的污染物及无机絮体紧密结合,通过架桥作用形成大粒径絮体,显著提高沉降速度。对于含大量有机物的强碱性污水(如农药废水),选用分子量1200万-1800万的CPAM,投加量控制在1-3mg/L即可达到理想效果。非离子聚丙烯酰胺(NPAM)则适用于对离子敏感的体系,在pH>11时仍能保持分子链完整性,与铁盐复配可改善絮体的过滤性能。​
针对强碱性污水中可能存在的重金属离子(如铬、镍、铜),需选用专用螯合药剂。二硫代氨基甲酸盐(DTCR)在高pH条件下仍能与重金属离子形成稳定螯合物,即使pH>12,去除率仍可达99%以上,且螯合物沉淀不受pH波动影响。对于含六价铬的强碱性污水,需先投加亚硫酸钠焦亚硫酸钠将其还原为三价铬,再通过调pH生成氢氧化铬沉淀,还原反应需控制ORP值在250mV以下,确保还原彻底。​
在污泥脱水环节,石灰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的组合应用广泛。石灰可进一步提高污泥pH值至12以上,破坏胶体结构并杀灭病原菌,配合CPAM(投加量2-5kg/t干泥)可将污泥含水率从95%降至 60%-65%,便于后续处置。​
强碱性污水的药剂选择需遵循“协同优化”原则:pH调节剂与絮凝剂的投加顺序需通过小试确定,通常先中和至pH9-10,再投加絮凝剂以避免金属离子过度沉淀;螯合药剂需在pH调节后投加,确保与重金属离子的反应环境稳定。通过科学搭配药剂类型与投加参数,可在保证处理效率的同时降低运行成本,实现强碱性污水的达标处理。

强碱性污水如何选择水处理药剂?

相关文章